<wbr id="4att9"></wbr>
        <video id="4att9"></video>
            <video id="4att9"></video>
          1. 首頁
          2. 要聞關注
          3. 國際國內
          4. 龍江新聞
          5. 民生關注
          6. 經濟農業
          7. 文化旅游
          8. 教育體育
          9. 科技健康
          10. 冰城聲音
          11. 法治在線
          12. 數字報刊
          13. ???
          14. Pусский
          15. 黑龍江新聞網 >> 文化旅游
            五常有座大米博物館

            五常大米博物館正門。

            五常大米博物館內一角。

            □文\攝 于博

            五常市有座別具一格的建筑,糧倉的模樣,而且是三座糧倉,三個糧倉用高架走廊連接,形成一體,高大壯觀,氣勢雄偉。這就是五常大米文化標志性建筑——五常大米博物館,也是五常市地標性建筑。

            五常是是聞名全國的稻米之都。有143萬畝水稻,年生產70萬噸優質的稻花香大米,為中國人餐桌提供了品質優異的米飯。

            一個產糧大市,一個以稻花香大米為產業的農業強市,抓大米的產量,還要抓大米的品質,更要抓大米的內涵。大米的內涵就是大米的文化。

            “五常大米博物館”這七個大字由“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題寫。館內構造分三層,每個樓層設置為展廳,主題和內容各異。集中展示了五常稻作的生態環境、種植歷史、品種培育、栽培技術、管理流程、生產加工及銷售還有發展前景。一層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,以介紹五常生態自然環境為主。五常生態自然環境是五常大米賴以生存的基礎,加大綠水青山的保護力度,永續利用,這是五常大米生存的保證與前提;二層建筑面積1120平方米,主要介紹了五常大米種植與發展的全過程,展現了一株水稻從出生到成長再到收獲的經歷;三層建筑面積為1680平方米,主要是五常大米品質的體驗,讓參觀者感受五常大米主打品種稻花香2號的鮮明特色。您踏進五常大米博物館,從一層走到三層,就走過了水稻生產的全過程,也就了解五谷之首的水稻發展的歷史,也就知道了一粒米的前世今生。

            我國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。五常大米在清朝成為貢米。1993年,五常市龍鳳山鄉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田永太在田里發現一棵具有12棵稻穗的稻子,這是一株百萬分之一變異的優良稻種,田永太便用它做種子,種了12壟稻子,精心培育和試驗,終于換來稻花香。這種稻子成熟后,稻田飄出一股清澈的米香,沁人心脾,因此取名為“稻花香”。稻花香的飯粒油光晶瑩,白潤如玉,清淡中帶著甜爽,軟綿略黏,剩飯不回生,只有五常種植的稻花香才有如此品質,即使把稻花香2號拿到別的地區移栽,同樣管理,產出的米就會失去原有的風味與特色。所以,五常稻花香只有在五常才香。

            五常大米博物館建筑形態優美,風格獨特,無疑是受到了糧倉的啟發。

            在古代,人們把糧食集中儲存到特定的城池區位,謂之糧倉。2019年4月,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周口市發現了一座古代存儲糧食的糧倉,有3600平方米,距今有3700年以上的歷史,被譽為“天下第一糧倉”。根據學術研究和歷史考證,我國原始農業啟蒙于舊石器晚期,發展于新石器時代,距今約一萬年左右。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,人們由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,過上了“飯稻衣麻”的定居生活,農業生產具有了一定的規模,糧食出現剩余,糧食儲藏隨之而來。東北的糧倉最原始的是由柳條子編織,然后抹上黃泥,稱之為囤子,這類糧倉體積小,主要是農戶各家儲糧用,放置在倉房內。大的糧倉是用土坯和紅磚壘砌的,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國有糧庫儲糧還用這類糧倉的?,F在,國有糧食儲備庫都是應用白色平房倉庫儲糧,形似巨大的集裝箱,采用電子測溫、機械通風、內環流控溫等科技手段,實現糧食儲存“綠色、生態、智能、高效”。

            有了存儲糧食的糧倉,有了現代化的存儲方式和條件以及管理模式,中國就不愁儲存不好糧食。有了糧倉,就能裝滿中國人的飯碗。糧食存儲歷來是“天下之大命”,中國糧食,中國飯碗。

            怎樣才能保證糧食安全?種好糧,保護好耕地是先決條件,是基礎,但是教育國民具有糧食安全意識,樹立節約糧食的觀念也至為重要。糧倉是用來儲存糧食的,有了糧食,就擁有一切。因為饑餓是和生命關聯在一起的。沒有糧食,就沒有底氣,有了糧食,更要有糧倉。糧倉,護衛著糧食。護衛了糧食,就護衛了一切。這也是五常大米博物館建立的根本意義。

            五常大米博物館是屈指可數的一個由縣級市建造的博物館。博物館的外表采用環保奧松板,節能環保。板材的顏色,紫紅中透著金黃,不由得讓人想起水稻成熟后的色澤,也仿佛是泥土的本色,又像是勤勞的汗水反射著太陽的光芒。長條形狀的木板外飾,間隔著一條條的玻璃,像一株株成熟的稻穗。整個建筑在陽光下金碧輝煌,器宇軒昂,讓觀者頓生敬畏。一株水稻就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,一粒米也活出了它的價值與尊嚴。我們對勞動敬畏,對生命禮贊,更對糧食懷著感恩之心。

            掃碼二維碼分享到手機
          16. 版權所有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 黑ICP備11001326-2號,未經允許不得鏡像、復制、下載
          17. 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地址: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地段街1號
          18. 許可證編號:23120170002 黑網公安備 23010202010023號
          19. 美女被啪的嗷嗷嗷叫视频
                  <wbr id="4att9"></wbr>
                  <video id="4att9"></video>
                      <video id="4att9"></video>